涪陵红心萝卜:又名胭脂萝卜,是涪陵三大特产之一,曾为贡品。主产涪陵,邻近县市多有栽培,四川、贵州也有生产。早中熟,在涪陵7-10月均可播种,9月下旬至翌年2月分批采收。亩产1500公斤左右。红心萝卜抽苔晚,不易糠心;耐寒、较耐热、耐储运、不耐涝,抗病力较强。其蛋白质、脂肪、钙、铁、维生素B1、B2含量比白萝卜高。肉质根近葫芦形、少数圆柱形,组织致密,约有辣味,质脆嫩。心皮全红,含花青素多,易溶于水,适宜加工。以其为原料制作的泡菜、酱腌菜及宴席雕花、工艺菜,色泽艳丽、清香爽口。可提取天然食用红色素,安全无毒,其提取技术已试验成功,并获专利,产业化前景广阔。
榨菜起源于涪陵,是涪陵的一张名片,也是重庆和中国的一大品牌。自1898年诞生并推向市场、走向世界以来,历经百年沧桑,与欧洲的酸黄瓜、德国的甜酸甘兰并誉为世界三大名腌菜而闻名中外,已发展成涪陵农业农村经济的特色优势产业、支柱产业。全区榨菜产品主要销往全国各地及出口东南亚、欧美等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。各式品牌的涪陵榨菜共荣获国际、国内省部级以上金、银、优质奖100余个(次)。由此,涪陵被国家命名为“中国榨菜之乡”,被授予“全国果蔬十强区(市、县)”和“全国农产品深加工十强区(市、县)”, “榨菜传统制作技艺·涪陵榨菜传统制作技艺”被列为“*********非物质文化遗产”保护名录, “涪陵榨菜”证明商标被认定为“中国************”。“涪陵榨菜”、“涪陵青菜头”品牌价值分别达121.53亿元、12.15亿元。
........
涪陵水牛原产于涪陵县、南川县的鸣玉和武隆县的平桥等地。涪陵县位于重庆市的西南角,自然条件好,气候温和,年平均气温17.5℃,降雨量年平均1071毫米,无霜期295天以上,日照长,农作物主产水稻、玉米、小麦,还盛产洋芋和豆类。产地主要属川东条状山地漕谷区,水田面积大,尤其是平坝地区,田大、泥脚深,需要体型高大、劳役持久和拉力强的耕牛。因此,产区农民特别重视耕牛的选种和培育。产区饲草丰富,给涪陵水牛的形成,创造了良好的饲料条件。
涪陵水牛广泛分布于原涪陵地区沿长江的垫江、丰都、涪陵、南川四县。品种特征为体型较大,体躯略短,前胸开阔,背腰宽平。背毛多为青色与黄褐色,个别有芦花色和白色,稀发薄皮有光泽。头方正,嘴粗短,角呈八字或盘型,四肢粗壮,蹄黑色,多呈木碗型,也有剪蹄和踏蹄,尾根粗、尾细长。
涪陵黑猪是重庆少有的优质土猪,是地方保护品种,常年散牧放养在1500米海拔的大木山上。通过纯粮食加青饲料喂养,出栏时间一年以上,体重可达150~200斤。猪只饮用高山深处山泉水,呼吸着大山深处的纯净氧气,快乐地生长在天然的环境中,自由自在地漫步、玩耍、采食。这样的猪肉烹煮后,能保留原有肉质的口感,肉香、肉嫩、有嚼劲、肥而不腻,并且营养十分丰富。
黑猪肉的吃法繁多,烹制方法更是令人眼花缭乱。如可烹制成红烧肉、粉蒸肉、猪脚汤、回锅肉、肉丝等。从营养保健角度说,猪肉以炖、煮、蒸为好,炸和烤最差。因为在炸、烤的高温下,肉的蛋白质会变性生成苯并芘等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,故应尽量避免,烧焦的肉是不能吃的。煮烂的肉较易消化,蛋白质水解成氨基酸溶入汤中,汤不只味鲜,还富有营养,而且,经4~5个小时的炖煮,肉中的胆固醇含量能减少50%以上。同时,猪肉属酸性食物,为保持膳食平衡,烹调时宜适量搭配些豆类和蔬菜等碱性食物,如土豆、萝卜、海带、大白菜、芋头、藕、木耳、豆腐等。
涪陵豆花饭,顾名思义,豆花和饭。它是涪陵人最喜欢的早餐,在库区沿江,也仅涪陵才有,偶尔在别的地方遇到,也是凤毛麟角。高速公路未建时,长江作为交通干道,百舸争流。冬季大河边雨后春笋般林立着许多饭馆,主供食物就是豆花饭,不管是早中晚三餐,豆花饭都能带给旅行的人温暖。
制作豆花,最好用新鲜的黄豆,提前一天浸泡后再用石磨推出来,只是现在谁有那功夫用石磨推呢?都用机器打了。豆子打好后,将浆用细纱布过滤,剩下的渣可用来喂猪,浆则放进大锅烧,烧开了就是豆浆,再用卤水点制,一锅白生生的豆花就出来了。
在涪陵街头的餐馆,门口放了一个大铁锅的都是豆花饭馆子。豆花饭的调料很香,将嫩嫩的豆花用筷子挟一块伴上调料,吃进口中,香就溢满了嘴角。
......
涪陵油醪糟:状若白棉,团而不散,拌上酥香的核桃、花生、芝麻,以及薄薄的东片、揉脆的枣泥、酸甜的橘饼等辅料,再掺入上等猪板油。闻之香气浓郁,食之滑润爽口。若以陶瓮盛装,自然封存,经年如鲜。地道的老涪陵人,都对油醪糟有一份特殊的感情。小时候,只有在春节才能吃上油醪糟。大人们端上一碗碗香喷喷的油醪糟,孩子们争着抢着吃,吃完后忘记擦嘴角的油渍,常被大人取笑。这就是童年美好的记忆。成年后才体会到,涪陵油醪糟既延续了待客礼仪之道,也延续了涪陵饮食文化。
据《涪陵市志》和《涪陵辞典》记载,涪陵猪油醪糟始创于1799年(清嘉庆四年),比1898诞生的涪陵榨菜整整早一百年的历史。在涪陵,油醪糟妇孺皆知,人人喜爱。
涪陵油醪糟曾载入《中国名小吃集萃》一书。油醪糟乃涪陵民间待客的餐前上等饮品。客人进门,主人就煮上一碗油醪糟,或在油醪糟里卧上一两个荷包蛋,以表盛情。因此,涪陵油醪糟令南来北往的客人随味追寻。过去老涪陵人,多数会做油醪糟。首先把白净的大米做成醪糟,然后就是添辅料。辅料的加工,如核桃、花生、冬片、芝麻等,统统切成小碎片,放入醪糟内。美味的油醪糟做好后,放在罐子里。有客人来,主人会主动为其煮上一碗,特别是冬天,一碗热腾腾的油醪糟下肚,寒意立即被驱走。
Copyright © 2016 成都涪陵商会 Fuling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engdu.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