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、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人、中国现代杰出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刘伯承,早年立誓:“大丈夫当仗剑拯民于水火,岂顾自己一身之富贵?”他19岁时离家,怀着富国强兵的强烈信念,投身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。曾于1916年在涪陵县开展反袁护国斗争,在新妙场创建了川东护国军第四支队,为夺取全国反袁护国斗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。
涪陵新妙成立革命义军
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取得胜利,1912年1月建立民主共和国——中华民国。1912年4月袁世凯窃取了中华民国政府的大总统,他对外实行卖国政策,对内实行独裁统治。
刘伯承1913年1月在重庆军政府将弁学堂毕业,到川军熊克武第五师任司务长、排长。当年7月12日,孙中山决定兴兵讨袁,发动“二次革命”。熊克武响应孙中山的号召,在四川重庆展开战斗,刘伯承参加。“二次革命”失败后,袁世凯下令缉拿“讨袁军”所有成员,熊克武等逃往日本,刘伯承也几经风险潜回老家开县躲藏。
1915年12月初,孙中山派刘伯承、康云程、李越生回四川继续组织发动反袁斗争。他们乘大川轮从上海沿长江上至重庆,沿途到奉节、万县、丰都、涪陵、长寿等地做发动工作。
刘伯承抵重庆后,住在王尔常家(刘伯承在重庆读蒋弁学堂时,就通过老师王旭东与其弟王尔常相互熟悉),并以此作为秘密聚议通信联络地。经过一个多月的摸底,刘伯承认为涪陵的革命基础比较好,于是决定到涪陵开展讨袁护国的斗争。
1916年初,刘伯承和康云程来到涪陵。经过多方了解和实地察看,刘伯承认为新庙(妙)场适合组织革命义军。新庙地处长江南岸、重庆的东南和涪陵的西部,居于重庆和涪陵之中,这里良田富庶,粮食丰富,有较多的物资资源,这里是浅深丘地貌,形成三面高一面低的独特地形。最重要的是当地士绅李次安、李实藩、王贡三等人积极支持反袁义举。
1916年2月,丰都兴义场的殷恒山、冉赞元,涪陵明家场的张子昭,两汇场的王立山,新庙场的王贡三,长江北岸涪陵罗家庙场的杨光烈所部100多人从涪陵石沱场对岸聚集到长江南岸,开进新庙场。各路人马汇合后,刘伯承在新庙场正式宣布起义,成立“四川护国军第一支队”,由王维刚(王伯常)任支队长,刘伯承为军事指挥,康云程负责与各义军的联络。
2月下旬,萧德明在四川大竹宣布独立,被部众推为护国军川东总司令。萧德明为了牵制和阻止后续北洋军入川增援,将川东地区响应讨袁的所有武装统一起来,组建涵盖重庆以东广大地区的川东护国军,分编六个支队,王维刚、刘伯承组建的“四川护国军第一支队”改为“川东护国军第四支队”,攻击涪陵、丰都。
护国军组建后,刘伯承指挥护国军大规模开展游击活动,沉重打击北洋军的援军,全力配合川南护国军作战。这支队伍以突然袭击的战法,将涪陵巡防队的30人枪全部俘获。
攻打长寿 内应不力失败
义军的声势很大,各地纷纷响应。先是长寿警备队王某(姓名待考)答应起义。于是刘伯承决定前往攻打新庙临近的长寿。
长寿位于长江北岸,在新庙东北方约60公里。面临长江,地势险要,是重要水陆要道,占领长寿可以截断长江,阻止北洋军直上。刘伯承根据长寿易守难攻的特点,决定利用城内警备队起义,而后攻击夺取长寿县城,完成阻止北洋军西上的任务。1916年3月上旬,刘伯承义军攻抵长寿城桃花街时,不知何故,王某答应作为内应,但未发兵,义军与北洋军激战两小时未胜。刘伯承下令撤出战斗。接着刘伯承又提议立即移兵奇袭丰都,因为那里敌军兵力较弱,也料不到护国军会从200里外的地方突然降临。支队长刚刚到职,指挥上对刘伯承言听计从。于是部队快速向丰都行进。
血战丰都 刘伯承受伤
丰都在长寿的下游,长江的北岸,1916年的时候,丰都有旧城和新城(1870年大洪水后新建距老城3里)。老城有城墙2000多米,城墙高2.5米,有东门,南门(管泽门)、北门、宣化门、小西门、大西门。有的城门口设有炮楼,大小西门就设有炮楼,大西门在老城的右方,长江上游,从新城方向入城必须经小西门、大西门。
刘伯承义军于1916年3月15日进入离丰都新城30里的马虎垭时,部队停止前进,并要负责联络的康云程先进城探明消息。康云程带领20余人化装商人潜入县城住在李焴斋(袍哥大爷)茶馆栈房。在丰都城内,此时只有警备队100人左右,时任丰都县的知事许石生(字长龄,江苏人)、警备队长杨绍周(城厢团总兼任)闻刘伯承向丰都进军,恐惧现有武装实难抵挡,就忙请离丰都下游赤溪15里处暂住的北洋军增援(准备西上的)。当时北洋军只派来一个营的兵力,但却大点“万人团”,虚张声势。康云程入城后误以为有两个团的兵力,敌兵力强于起义军,如实报告后会引起指挥官的犹豫,于是派人向刘伯承报告,城内有两个营的兵力,望速攻击。
刘伯承带队于1916年3月16日到达新城。当天,萧德明派川东护国军第五支队一个营在丰都以上涪陵的马劲子(今南沱龙驹场)拦截为北洋军运送军火的兵船“大川”轮,缴获枪械上千件。这一仗的胜利,有力配合了刘伯承攻打丰都。
这时增援丰都的北洋军因不熟悉丰都路径,张辅臣营就由丰都人余建龙引路。余建龙早已与起义军联络好,在带路时把北洋军向立石镇方向引,兜了一圈,至17日拂晓才到达县城外布防,突然遭到护国军的打击,张营死伤百余人。城内的康云程等闻枪声响起立即到街上张贴布告和讨袁檄文,并围攻警备队,有的警备队员还倒戈护国军。起义军兵分两路,英勇进击,紧追不放。一路自上街头经长江河坝,直追击敌至河边,歼敌200余人;另一路自小西门攻城。在攻大小西门时,丰都警备队固守大小西门城墙。这时住在城内大西门内处的丰都义号袍哥大爷李焴斋,率众打开大小西门,起义军得以入城。李焴斋在开门后不久,就被城楼上飞来的******打中而亡。刘伯承亲自冲在第一线指挥,这时刘伯承发现一个义兵落伍,去叫他时,不料,从右边打来两发******,恰好击中刘伯承。一发******擦伤颅顶,一发******从右边太阳穴射入透右眼而出。刘伯承倒在了血泊中,此时贴身护卫刘伟勋跑前护助。张营余部向东北面平都山溃退。知事许石生见护国军进城,忙到天主堂躲藏,后见天主堂起火又返回县署,被护国军俘获,当即被张子昭就地处决。
刘伯承受伤后,刘伟勋、殷恒山等将其扶到城内的邮局内,急到管驿门处的“恒春茂中药店”找来郑慎之简单处理伤势。
伤势恶化 义军解散
3月17日下午,北洋军因西上受阻,在郎溪以下组织力量,向义军实施包围反扑,于县城东北门强攻入城,放火烧房,致县城2000户居民无家可归。义军迎敌,由于刘伯承负伤,不能主持军务,支队长王维刚缺乏统驭部队的能力,鉴于阻击北洋军延缓了增援叙陵、泸州的目的已经达到,北洋军增援丰都的兵力大增,护国军只好且战且退,18日晨义军取道彭家垭口、经新城、大池、马虎垭等地退至鹤游坪。在义军撤退时,借混乱之机,请“丘二”将刘伯承背出县城,恰遇义军小分队,义军小分队随即找来一只箩筐将刘伯承放入内,头顶着一床棉被,抬到离城15公里的虎威仁和隐蔽疗伤,之后又将其转移至涪陵鹤游坪(现垫江县鹤游镇)。队伍退到鹤游坪沙坪场双桂湾暂作休整,刘伯承忍着伤痛在这里主持了阵亡将士追悼会。
由于袁世凯下令清乡,条件艰苦,环境恶劣,加上缺医少药,刘伯承的伤势日趋恶化,已不能主持军务。杨光烈、张子昭等一些人看到部队面临困境,感到前途无望,便想拉走部队,另谋出路。王维刚发现了他们的企图,但又束手无策,独自一个人去了重庆。杨光烈、张子昭见状,便各自带些部队走了。至此,川东护国军第四支队就此解散。
川东护国军第四支队建立后,游击涪陵,出击长寿,血战丰都,使张敬尧、曹锟在西援中只能搜索缓进,当时对于决战在棉花坡的蔡锷护国军是一个极大的支持。1916年3月22日,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。
朱德在建国后评价川东护国军的涪陵起义时说:护国之役,泸州、纳溪、棉花坡一线,为此役之决战,伯承同志此时在夔门以内,遮断长江交通,侧击张敬尧、曹锟军,应援蔡锷护国军,对此役的胜利有重大功绩。
Copyright © 2016 成都涪陵商会 Fuling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engdu.All rights reserved.